软度从来不是芭蕾的全部,有些美需要慢慢沉淀

 

202203副本.jpg

「女儿三岁了,才学会劈叉。」

「女儿四岁了,下腰还不够标准。」

你身边是否有妈妈们假意挑剔着舞蹈动作,

实则在赞美声中暗喜,女儿卷赢在起跑线?

这就是在舞蹈圈流行的“女儿软度内卷”凡尔赛行为。

当家长们还沉浸在“虚荣心”得到满足的快乐中,

殊不知,危险可能已经朝着女儿步步逼近。

过分追求软度

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无法承担的

「脊髓损伤」是一种会导致瘫痪的神经损伤。

在南非多由枪伤引发,在美国常见于交通事故。

在中国,儿童患者的主要病因是练舞下腰。

湖北省,7岁女孩练习舞蹈“下腰”动作时摔倒,脊髓损伤,双下肢瘫痪;

内蒙古,6岁女孩练习舞蹈“下腰”动作时受伤,脊髓损伤;

重庆市,一名5岁女童在“下腰”时脚下打滑摔倒,脊髓损伤出血,无法站立。

……

近年来,孩子练习“下腰”受伤的情况层出不穷,

她们的父母在悲剧发生之前,从未了解过下腰的危险。

「就像用一把剪刀,将豆腐脑般的脊髓剪断了一下。」

医生这样解释下腰导致脊髓损伤的原理,

并强调年纪过小的孩子骨骼尚未发育成熟,

并不适合下腰、劈叉等高强度训练。

从查到的资料来看,损伤高发的年龄多在3岁半到8岁之间,
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骨骼、肌肉和关节都未长成熟,

一般来说,此时学习舞蹈要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,

不适于靠外力来搬压。

并且专业舞蹈院校,一般都在11岁左右才会开展专业性训练,

因为此时儿童骨胳、肌肉、关节与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,

可以承受专业性训练的内容。

部分家长们不想让孩子“输”在起跑线上,

认为孩子学舞蹈只是搬、掰、压,

在越来越卷的氛围下,过早地让孩子下腰、压腿,

往往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科学的训练。

著名舞蹈家、前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曾建议,

12岁以下的幼童,不适合接受专业训练,

舞蹈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以兴趣为主。

它可以是,跟着音乐跳一段即兴舞蹈,

也可以是穿着漂亮的舞蹈服,模仿老师的动作。

过早让孩子面临严苛的压腿、劈叉,

不仅仅在伤害孩子的身体,

还杀死了孩子对舞蹈的兴趣。

何必戴着镣铐起舞?

舞蹈,本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观赏性艺术,

不要因为错误的观念,让它变成一场吃苦内卷,

让孩子背负着伤残的风险。

软度虽然重要

但绝不是芭蕾的全部

在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,

“强压”幼童是不被允许的。

另外,从舞蹈审美的角度来看,

并非“腰下得越软、越反人类就越好看。”

除了软度,鉴赏舞蹈更重要的是

乐感、美感、表现力、风格、节奏等。

接着说一下软度练习,不同舞种对于软度的要求是不同的。

英皇教学大纲内容中并没有下腰、劈叉、横叉。

软度只是芭蕾学习的部分内容,绝非全部!

英皇芭蕾评估标准:

①技术(控制力、身体姿态、重心转换、空间意识、线条、动作质感);

②音乐感;③表现力。

练好其中一个都是基本功的体现,

也是衡量优秀舞者的标准所在。

所以,大家练习的时候,

千万不要只盯着软度部分练习。

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,

舞者在小时候更容易打开身体的软度,

等年岁上去了,身体就硬了、打不开了。

是否真是这样呢?

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,

在12岁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。

杨丽萍出生在云南一个贫困的家庭,

她一边在田间干活,一边即兴舞蹈,

成了她生活中难得的美好。

13岁那年,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工作人员意外看到了她的田间舞蹈,

追了她几公里路,才成功邀请到了她加入。

就这样,孔雀舞女神与舞蹈的羁绊正式开始了。

造就杨丽萍的从来不是痛苦且枯燥的童子功,

而是对舞蹈的热爱。正是这份热情,

促使了她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坚持下去。

拒绝拔高式软度训练

守护孩子的芭蕾梦

训练的疼痛从来不是舞蹈本身,

它原本可以是生命中的一束光。

学舞蹈最可贵的不是天生的软度,

而是坚持,只要坚持不管是软度还是其他的技术,

都有提升的空间。

天鹅湖畔芭蕾课堂加入英皇特色软度练习,

比如摆腿、踢腿等动作,

可以让腿部肌肉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,

从而提升身体的软度。

所以,只要按时上课,课后多练习,软度训练强度足矣~

大家一定要记好:只有在保证小朋友身体安全,

符合其生长发育规律前提下进行的芭蕾训练,

才是科学的芭蕾训练。

拒绝拔高式软度训练,

守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对舞蹈的热情,

才是长远之计。

武汉芭蕾天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官网    软度从来不是芭蕾的全部,有些美需要慢慢沉淀

资讯动态

 

 

  News updates